查看原文
其他

论著推介|沈国威 著《一名之立 旬月踟蹰:严复译词研究》

翻译研究中心 翻译史研究 2022-12-18

编者按

无论是在翻译史还是思想史领域,严复的翻译都是老生常谈的话题。但日本关西大学沈国威教授的新著《一名之立 旬月踟蹰:严复译词研究》仍能另辟蹊径,别开生面。该书首先运用语言学的视角和方法,以严复的“译词”(用于翻译的词语)为聚焦点,作了分门别类的爬梳、归纳和阐释,兼及严复译文的语言结构和文体问题;又围绕“译词”,考察了严复在学术用语的审定、统一方面的贡献,以及他对辞典问题的主张和理念。


沈著的独到之处即在于窥“译词”之一斑,见严复译事之全豹,以期展现19世纪末、20世纪初汉语话语体系与“异质”的西方学理之间冲突、磨合的历史场景,可谓匠心独具。


作者:沈国威

出版社: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

出版时间:2019年1月

页数:380

定价:85.00元

丛书:学科、知识与近代中国研究书系

ISBN:9787520139137


作者简介



沈国威,1978年毕业于黑龙江大学日语系,1979年进北京外国语大学硕士研究生课程学习。1985年10月赴日留学,先后在大阪外国语大学和大阪大学学习,1993年获博士学位。现任日本关西大学教授、东西学术研究所所长。


主要研究方向为中日近代词汇交流史、现代汉语词汇形成史、中日词汇比较研究和对外汉语词汇教学。著有《近代日中语汇交流史》(日文,初版1994,改订新版2008)、《近代中日词汇交流研究》(2010)、《严复与科学》(2017)等,并主编《六合丛谈(附解题·索引)》(2006)、《遐迩贯珍(附解题·索引)》(2005)、《新尔雅》(2011)等书。


内容简介


19世纪是翻译的世纪,翻译活动的规模之大——尤其是19、20世纪之交的翻译实践,保障了20世纪以后中国对新知识的共享,并为今日的全球化做好了语言上的准备。严复是挑战人文科学翻译的本土翻译家之一,他所创造的大量译词,如“天演”等曾风靡一时。但时至今日,除了若干音译词以外,其余都已成为历史词汇。严复的译词究竟对现代汉语产生了何种影响?严复译词多为日制译词所取代,其原因是什么?本书聚焦严复,以严复的翻译活动为考察范围,主要讨论严复的译词,希望对上述问题做一个解答。


本书从何为“译词”起笔,继之评述严复译词创制的方法及其得失,其后数章的讨论广泛涉及严复翻译的环境资源、文体革新、社会反应以及若干不为人知的工作。既有译词创制的理论总结,又有新史料的发掘和考证。译词研究需将视野扩展至东亚近代语言接触、词汇环流及民族国家国语建构的整个历史进程中。这是本书一以贯之并努力践行的研究理念。



本书目录


序 章 翻译的时代与严复/001

第一章 译词,译事之权舆/017

小引/017

一 什么是译词/018

二 关于概念范畴的层级/024

三 严复的译词观/026

四 译词从何处来/029


第二章 严复的译词:承袭/032

小引/032

一 “权利”/035

二 “自由”/046

三 以古僻字为译词的问题/053


第三章 严复的译词:新造/055

小引/055

一 严复的音译词/058

二 造字为译词的问题/066

三 严复的意译词/075

 

第四章 形式与内容:译词的单双字之争/082

小引/082

一 译词的“义”与“形”/085

二 来自佛经译词研究的启示/090

三 单字还是复词之争/093

结语/101


第五章 译词从东方来:严复与日本译词/105

小引/105

一 中国社会与新名词/108

二 中日译词之争:严复的挑战与落败/149

结语/171

 

第六章 严复与科学名词审定/175

小引/175

一 严复与学部编订名词馆/177

二 关于审定方法及结果/187

三 名词馆审定术语的去向/195

四 赫美玲与《官话》/196

五 关于“新词”/200

六 关于“部定词”/202

七 “新”译词与“部定”译词的命运/207

结语/209 

 

第七章 严复与辞典/210

小引/210

一 严复《〈商务书馆华英音韵字典集成〉序》/218

二 严复《〈袖珍华英字典〉序》/221

三 严复《〈英华大辞典〉序》/223

四 严复《〈习语辞典集录〉序》/226

五 严复《书“百科全书”》/230

六 严复《〈普通百科新大词典〉序》/232

结语/235


第八章 严复与汉语新文体:从《天演论》到《原富》/239

小引/239

一 科学叙事文体的探索/240

二 严译文体的终结/255 

 

第九章 严复与新国语/260

小引/260

一 汉语如何天演/261

二 改造汉语/268

三 新国语的呼唤/277


第十章 严复与“国民必读书”/279

小引/279

一 清末“国民必读书”的谱系/285

二 预备立宪与《国民必读课本》的编纂/301

三    关于《国民必读课本》初稿/314

结语/324


终 章 严复的译词与现代汉语/329

主要参考文献/334

索 引/357

后 记/368



书摘


与其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巨大影响相比,严复的文本及译词对新国语的形成有何贡献?如果回答是否定的,那又是为什么?本书以严复的翻译活动为考察范围,主要讨论严复的译词,而不是翻译本身,即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完成的《天演论》《原富》《群学肄言》《社会通诠》《穆勒名学》《群己权界论》《法意》《名学浅说》等八部译著,在译名上有何种特点及过人之处,抑或不足,以及对现代汉语词汇体系的形成有哪些影响,井由此观察当时汉语容受域外新知识可能性如何。严复的名言“一名之立,旬月踟蹰”告诉我们他的翻译充满了艰辛。然而,严复苦心孤诣创制的译名与其初衷相悖,绝大部分部成了历史词汇。这一事实与汉语不得不从日语借入新词、译词之间是否存在着某种因果关系?


严复说“译事三难,信、达、雅”。当严复决定把自己获得的知识转达给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读者时,不可避免地遇到了以下三个困难:

一、词语,即包括学术用语在内的翻译词汇的缺乏。严复说:“新理踵出,名目纷繁,索之中文,渺不可得,即有牵合,终嫌参差。译者遇此,独有自具衡量,即义定名。”

二、语言结构,即中英语言句型、句式的差异。这主要表现在作为修饰成分的从句上。严复说:“两文句中名物字,多随举随释,如中文之旁支,后乃遥接前文,足意成句。故西文句法,少者二三字,多者数十百言。假令仿此为译,则恐必不可通,而删削取径,又恐意义有漏。”

三、文体。当时译文更多地受到形式(如雅俗)而不是内容的制约。严复说:“《易》曰:‘修辞立诚。’子曰:‘辞达而已。’又曰:‘言之无文,行之不远。’三曰乃文章正轨,亦即为译事楷模。故信、达而外,求其尔雅,此不仅期以行远己耳。实则精理微言,用汉以前字法、句法,则为达易;用近世利俗文字,则求达难。往往抑义就词,毫厘千里。”


以上三段“严复说”均引自《天演论》的“译例言”。故我们甚至有理由认为,所谓的“信、达、雅”与其说是翻译的理想境界,毋宁说是《天演论》翻译当时的个案,是严复所直面的具体问题。这些问题存在于三个不同的层次,即词语、句子和篇章。词语是译名,即中外概念之间对译关系的建立。外语的每一个词都需要在汉语的词汇体系中找到一个与之对应的“要素”。这个“要素”可以是词(译名),也可以是短语或一个大于短语的小句。句子是语言表达的具体形式,此处的问题是外语的语言结构能否在不影响表达“内容”的前提下, 置换成某种为中国读者所接受的“形式”的汉语;如果能,是何种形式。篇章即文章的体裁, 严复所说的“雅驯”实际上是不同时代读者的阅读情趣、审美价值的问题。词语问题的解决有赖于汉外双语辞典、专业术语集的编纂和普及。当时中国社会的英语学习环境还不尽如人意,尽管1895年的情况已经比严复初学英语时改善了许多,但是人文社科专业术语的缺位没有得到实质性改变。第二个问题的解决需要长期的翻译摸索和积累。由于当时译书采用西人口述、中士笔录的方式,没有中英语词、句型严格对照的机会,加之科学的英语教育体系尚未建构完成,教材、教授法、翻译范式和译词的积累均无法令人满意。同时,为了翻译鸿篇巨制,建立汉语一般性叙述文体的问题也被提上了日程。

(摘自“序章 翻译的时代与严复”,第13页)

 

(图片来自“第二章 严复的译词:承袭”,第53页)


(图片来自“第三章 严复的译词:新造”,第60页)

 

……从词的理据上看,“天演”表达的是生物在自然界的变化,而“进化”(包括“退化”) 则给这种变化加上了一个“西方”的价值的视角,即单方向的进步观:“以人为论,由孩提以至[长]大成人。以国为论,由野蛮以至于开化。”人类社会是“由初民而野蛮,由野蛮而开化也”,这就是“一国一群之进化”。为了表达的“天演”具体情况,严复使用了“浅演”“初级浅演社会”“深演国家”等术语。严复在1913年发表的《天演进化论》中写道:


天演西名“义和禄尚”最先用于斯宾塞……有达尔文所发明之二例:其一即天择,所谓各传衍最宜者存;其二则先世所习传为种业。至今学者于第一例翕然承认,以此为天演最要功能,一切进化皆由于此。


文章中严复以妇女、宗教等为例,讨论了“人群社会之进化”的问题。严复认为“天择”是“天演”最重要的功能,其他的“进化”都源于此。严复的“人群”与“社会”是否为同义反复尚需讨论,而“天演”与“进化”却不可以简单地当作同义反复,其用法反映了严复对“义和禄尚”的理解,或具有深刻的思想史上的内涵(例如严复的“进化”都包含哪些内容)。严复一直着重强调的是人群(社会)的进步。如在《阳明先生集要三种•序》中严复写道:“此天演之所以进化,而世所以无退转之文明也。”文明总是向前的,不可退转。总之严复的“天演”“进化”应该从思想史的角度重新加以整理。 而我们在这里可以做出的结论是:《天演论》等早期译著中的“进化”与日语并无直接关系。如图5-1、图5-2所示,在新闻媒体上,“天演”从一开始就处于下风。


(摘自“第五章 译词从东方来:严复与日本译词”,第165-166页)




–全文完–


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“翻译史研究”公众号的支持和订阅,因微信公众号在进行留言功能整改,目前对新近注册的帐号关闭了留言功能。读者对各栏目及文章有任何建议,欢迎您通过公众号推送对话框留言,或发送邮件至fanyishi@cuhk.edu.hk。


往期论著推介栏目内容:论著推介|《翻译史研究》年刊 (Studies in Translation History)
论著推介|《20世纪中国翻译史学史》邹振环 著论著推介|王宏志 编《十九至二十世纪初翻译与东亚现代化》
论著推介|沈安德 著 Translating China as Cross-Identity Performance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